换脸软件换来什么教训?


 
  这几天,AI换脸应用ZAO换脸视频应用火爆网络。很快,因为在用户“隐私条款”设置上的“霸道条款”,在舆论重压之下,该软件悄然对产品功能和用户协议进行了调整。
 
  此前,ZAO的用户协议称:用户在使用ZAO的时候,如果把脸换成自己或其他人的脸,意味着同意或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这种对用户隐私保护的“无知”简直令人震惊。
 
  不过事件中也让人们看到了社会进步:舆论压力迫使开发者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做出更改,反映出公众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在大幅提高。
 
  数据隐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企业有责任部署数据隐私策略积极确保数据安全。遗憾的是,这些年互联网企业过度收集、使用用户隐私及保护不当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用户权利屡屡受到侵害。在这些事件中,有的是无心之失,但更多的却是有意为之。
 
  互联网时代,流量变现成为普遍盈利模式。用户信息掌握得越具体全面,就越有利于进行大数据精准画像,进而实现精准营销,致使用户隐私成为引流和营利的工具。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更加依赖数据和算法,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顺利落地需要更多的数据“原料”,包括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信息成为新的抢手资源。然而,这些数据若保护不当将带来更大风险。有网络安全领域专业人士就直言:“密码丢了可以换,但生物信息不可再生,一旦泄露,你不可能再有第二张脸了。”
 
  事实上,换脸技术早在两年前已引发争议。2017年,一款利用AI程序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视、音频模拟的APP,通过“换脸”自动生成不雅视频并伪造美国政治人物的视频,最终因触犯众怒被下架。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首次举办专门讨论深度伪造及其他类型的AI合成技术的听证会,共同探讨这一技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风险及防范和应对措施。
 
  随着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法律大网的越织越密,互联网企业亟须改变以往观念,否则必将为此付出代价;相反,尊重和注重保护用户隐私,才可能赢得长远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围堵华为,正是以其产品有“后门”、可能违法收集用户信息为借口。然而,华为的无懈可击让美国的企图落了空,众多国际市场向华为表示信任。华为今年发布的第一号文件更把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的最高纲领,文件强调,“遵从隐私保护既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换脸软件可以换来一时火爆,但换不来长久发展。牺牲用户隐私就是在牺牲自己的未来,但愿这次事件能促使换脸软件和更多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刻反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