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变革中,传统银行业的痛点和机遇


 

  在前两年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之时,简直是对传统银行业“攻城掠地”,对传统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银行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恐龙”,这一说法也一度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态发生了变化:互联网金融并不会取代传统银行业;传统银行也不会被新技术抛弃。两者正通过积极拥抱和应用新兴技术,走上相互融合的金融科技转型之路。
 
  安永在不久前发布的《2018年全球银行业展望》也显示,通过对全球221家金融机构的从业者的访问,85%的受访银行将实施数字化转型计划作为2018年的工作重点;提高数字化成熟度是未来银行业制胜的关键。
 
  那么在传统银行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迈向金融科技的大趋势下,需要克服哪些转型痛点,在这一过程中又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五大痛点:思维局限性
 
  一般来看,传统银行在业务、资金、客户方面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体现在消费金融、支付、理财和信贷几个方面。这是由于传统银行长期在“安全合规”的市场环境下成长,变化速度较慢,“试错”机制不足和试错成本较高。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痛点。
 
  痛点1:营销获客
 
  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在获客和营销层面的天然优势,传统银行业主要是通过线下网点开展,不但精准度低,主动性差,服务半径小,而且营销成本很高。因此,在银行业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把那些流失的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等重新拉回来;这就要重新激发“数据”的魅力,展开智能化营销,在聚焦和细分用户方面多下功夫。
 
  痛点2:产品服务
 
  在很大程度上,传统银行业客户的流失与其产品和服务有关。比如,高峰时期在传统银行网点进行转账、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往往会面临等待时间长,交易处理慢、综合交易成本高、服务满意度低等问题,让许多个人用户转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这就需要变化视角,以客户为中心,注重“体验”,优化产品结构和流程,实时响应,全员增加服务意识。
 
  痛点3: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银行做的就是风险的生意,因此银行从自身的风险角度考虑,对于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并不热衷;但随着银行业客户下沉的战略调整,银行正在努力服务于更多广大的中小客户,在风险控制上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用技术在风险和经营方面寻找到平衡点,不能偏颇某一方面。
 
  痛点4:运营管理
 
  很多时候,银行业转型难与自身多年来的运营管理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不管是星罗棋布的线下服务网点还是线上的网上银行,如此庞大的机构运转对于运营管理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传统银行业必须背负着历史包袱加速转型;例如,根据客户的定位重新梳理和定义线下服务网点的职责,在普惠金融和创新业务之间做到均衡发展。
 
  痛点5:技术升级
 
  从早期的金融电子化到后来的金融信息化,传统银行业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一直走在各行各业的前列。但时代在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变化,尤其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与金融深入融合的今天,银行业是时候做出新一轮升级了。对金融科技要有洞察,不迷信也不盲目引进。要有技术储备,根据业务情况强调场景化。
 
  五大机遇:以技术为立足点
 
  如果转变思维方式,以上五大痛点其实都是传统银行的优势。服务网点之多,触达用户渠道稳定,信赖程度高;拥有普惠金融的基础;沉淀海量数据,对用户的消费情况一目了然;技术有积淀,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全、稳定和合规的系统是互联网金融不可比拟的等等。
 
  所以,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带来的都是机遇。
 
  机遇1:加速业务创新
 
  云计算自身的资源聚合、开放、共享、协同的优势,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面向客户的各类产品和服务创新。
 
  早在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就开启了基础设施云项目,以此为业务环境交付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资源和网络服务等基础设施资源服务。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基础设施云采用的是自主研发方式,可以面向不同角色用户提供部署、回收、变更三大核心功能,以及管理和统计展示两大管理功能,总计20余项服务,具备面向应用的资源灵活调度能力。
 
  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云做为基础,何谈金融科技?
 
  机遇2:发展普惠金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普惠金融领域能够更精准、更低成本、更高效地覆盖更多人群,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上也有了更强的动力。
 
  华夏银行目前已经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了电商贷业务,主要面向入驻各大电商平台的个人经营者、小微企业提供按日计息、在线发放、随借随还的专项融资服务。该业务可以综合运用客户的上百个数据指标,实现对电商客群的全量搜索、差异化对比和智能化筛选,大大提升了融资的效率。
 
  细分和聚焦用户,以体验为中心,这是成为制胜的关键。
 
  机遇3:增强风控能力
 
  相比较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跑路”,传统金融行业的可信赖度更高。在展开新业务的基础之上,可以与更多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
 
  民生银行正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增强信贷企业的风险管理和预警,通过对底层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关联目标企业,并通过风险识别模型判断产生风险信号,对银行授信企业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的风险监测,提升银行的风险收益并降低不良贷款损失。同时,民生银行还将银行授信体系内的所有企业信息全部储存在云端,便于计算机的快速分析处理。
 
  有了技术作为风险控制的防火墙,就能进一步提高合规性、安全性等。
 
  机遇4:效率和服务意识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正在持续帮助银行业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久前,浦发银行基于数字化技术率先发布了一款智能APP,不仅融合了智能语音交互、刷脸认证、指纹识别等智能交互体验,也有全新升级的智能投顾2.0,并在金融社交、用户权益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以智能投顾2.0——极客智投为例,它已经是浦发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造的集投前分析诊断、投中智能交易、投后跟踪提醒为一体的智能投资顾问。
 
  机遇5:广泛生态合作
 
  在金融科技趋势之下,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行业并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各自发挥优势,就能形成广泛的生态圈,提高普惠金融的比例,让更多金融服务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例如,某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以互联网思维,迅速推出一些理财、信贷的新产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群体。但对这些群体的运营、资金沉淀和管理、风险控制成为难题。这些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找传统的银行相互合作,形成生态,共同为这些用户服务。
 
  更广泛的合作还包括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和管理等方面。
 
  着眼未来的发展
 
  总的来说,当新技术的应用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传统银行业在运营、服务和风控等层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银行业尽管会遇到一些转型的阵痛,但在未来,随着银行业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不断深入,银行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百度与中国农业银行已经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正在以金融科技为主要方向开展合作,并建立了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
 
  百度云也愿意以科技创新的能力,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能力积累;再加上对金融行业的理解能力以及具体的场景化,正在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应用到金融用户画像、反欺诈风险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等方面,促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

 

返回列表